校友平台

ALUMNI

首页  校友平台  书香时光
刘程-《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发布时间: 2021-04-09       编辑:EMBA中心      来源:EMBA中心      浏览次数: 51

读书点燃智慧,交流引爆思想


第一期“书香时光”读书会活动于3月27日在商学院进行,本活动由南开大学商学院EMBA中心主办,旨在利用周末的时光,组织EMBA等专业学位的学生及校友,通过聆听来自各个专业学者的解读,探索书中的奥秘,丰富生活的色彩。

本期“书香时光”主讲嘉宾是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副主任、副教授、南开大学世界经济论坛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开大学中国自贸区研究中心秘书长刘程老师。分享书目是《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该书作者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杰出访问教授、博士生导师文一,该书被林毅夫评价为剧力万钧的磅礴巨著。




中国经济三十几年超高速增长的秘诀在哪里?在经济增速放缓、环境压力暴增和人口老龄化彰显的新常态下,中国这个目前全球最大的“经济发动机”还能维持多久?在堆积如山的社会、经济和地缘政治问题面前,中华民族继续振兴的路在何方?21世纪究竟属于中国、美国,还是印度?

  中国崛起无疑是人类历史上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最为壮观的全球性历史事件,而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关于经济发展的制度经济学理论,却无力解释中国的崛起。

  作者文一认为只有重新厘清和阐释被制度经济学所误读的工业革命和西方崛起的历史,才能真正解释中国的增长奇迹,以及为什么中国义无反顾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

与此同时,中国从一个贫穷积弱的农业社会向工业超级大国的惊人转型所蕴含的“发展政治经济学”逻辑,不仅从一个侧面深刻揭示了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根本缺陷,而且也为非洲难以逃离的贫困陷阱,拉丁美洲失去的年华和不断滋生的债务危机,19世纪的大分流和欧洲的异军突起,以及貌似神秘的英国工业革命本身提供了新的更加深刻的注释。

  文一老师在《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一书中所提出的NST(New Stage Theory,或EDT,Embryonic Development Theory)理论,极具洞见地指出并严谨论证了“重商主义”政府主导的、自下而上的、由简到繁的、从农村到城市的、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的、由“市场创造”到“企业出生”的、循序渐进的经济改革政策和发展战略对于国家工业化成败是最为关键的。

  工业革命是一个寻阶而上、自我驱动并按顺序展开的动态过程。不能指望靠简单的政策刺激或资金外援就能实现工业化。所以在工业化的每一个阶段(“胚胎发育期”或“原始工业化”(proto-industrialization)、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都需要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协调良好的共同努力和“大推进”。其最初阶段和任何中间阶段都是不能省略和跳过的,尽管政府可以通过扮演市场创造者的角色来加速和缩短这些进程。试图跳过这些初始和中间阶段,例如像Gerschenkron (1962)和大推进理论所建议的那样通过自上而下的办法直接进入重工业领域,将导致严重的问题、工业化扭曲和“发育障碍”。

作者力求分析工业革命的逻辑,试图回答为什么英国能率先爆发工业革命,为此,挑选了一个对比样本国家——荷兰。工业革命前夜的17世纪是荷兰人的世纪。那时期的荷兰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远洋船队,控制了世界上从欧洲、亚洲、再到非洲的主要通商港口和贸易聚集区,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业和国内物流运输网(运河和马车道),有当时最现代的工业和制造业,也有最开明的重商主义政府和体制。还在17 世纪早期时,世界上所有的道路就已经通向荷兰。17世纪中叶高峰时期荷兰的国民总收入比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地的总和还高出 30%-40%。日本最早期对西方的了解和知识来自于荷兰。西方文化和科技知识在启蒙时期的日本被称为“兰学”—也就是“荷兰人的知识”。

17世纪的荷兰具备英国在18世纪工业革命时几乎所有的社会、经济、政治元素,包括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D. North) 和 阿斯莫葛鲁(D. Acemoglu)都强调的优秀“包容性”制度,经济史学家麦克劳斯基(D. McCloskey)强调的“小资产阶级尊严”和致富冲动,莫克尔(J. Mokyr)强调的“开明经济”体系,社会学家韦伯(M. Weber)强调的基督教工作道德,经济史学家艾伦(R. Allen)强调的高工资,艾伦和彭慕兰(K. Pomeranz)强调的廉价能源——泥炭,还有经济史学家兰德斯(D. Landes)看重的科学技术人才,荷兰都有。但是,居然这么一个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奇迹的制造者和高度发达的工商业和制造业社会却没有产生工业革命。文一教授的观点极具洞见——当时如此强大的荷兰没能开启工业革命,后来却还被英国反超,是未能在原始工业革命末期选对引爆工业升级的核心产业。


荷兰的支柱产业是渔业,英国是纺织业,为什么棉纺织业就能开启工业革命?书中解释,在工业革命初期,棉纺织业甚至比钢铁更重要,因为主要的棉制品-服装是人们能开展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棉纺织品具备几乎无限大的世界消费市场,才对劳动力要素具备几乎不变的规模报酬,才能够对其生产环节实行最细密的劳动分工并通过分工成倍以至成百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也才能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机器代替人)提供正确的切入点和利润回报。不同于渔业(农业)发展受到诸多天然限制,且难以利用规模经济。棉纺织业从生产方式到生产资料的各个环节,均可较容易地实现规模经济。同时,棉纺织业的赛道可以无限长。另外,棉纺织业的产业协作链条非常长,各种机械为了适应棉纺织业发展被相继开发,后被应用于各种领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工业化,棉纺织业能形成庞大范围内的大规模协作。事实上,纵览两百年来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不是通过棉纺织业引爆工业革命进程。

这就不得不说到热点话题,一些西方媒体或团体对中国新疆政策的恶意诽谤,打压新疆棉,这场对中国的打压,绝不是随性而为,但为什么选择棉花作为他们的主要攻击对象,背后的逻辑值得深思。

  通过构建棉纺织业,可以编织一个不断扩展、细化的合作网络。完成内部的组织化,也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组织,把民间劳动力组织起来,让原来自给自足分散劳作的农民,变成集体协作的工人。

  工业化过程需要一个不断扩展的统一市场与之相配合,以完成生产-消费-再生产的经济循环。但作为一个公共物品,统一的大市场绝无可能在私人部门间自发形成,而必须由一个有着强大组织力的重商主义政府来创建。

  在中国百余年间的近代史中,虽经过多次艰辛探索与尝试,却始终由于方针路线的错误而徘徊叹息于工业革命的门外。直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在前三十年完成了初步的工业技术、人力资本和统一市场的准备,并在随后宝贵的历史机遇期适时地引入改革开放国策,通过融入国际大循环,和不间断的累积-投资过程,次第升级产业,最终突破了资金、技术和统一大市场的瓶颈。

  刘程老师提到,从1978到1988年,短短十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商主义有为政府,从正确的核心产业入手,使乡镇企业数量和产值扩张了十倍,向工业转移的人口超过了总农业人口的一半,完成了英国两三百年才能实现的一次工业革命历程。从1988年到1995年,中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转型。至此,中国的崛起,已成为任何人和任何国家再也无法阻挡的浩荡洪流。


结语

刘程老师在精彩纷呈的演讲过程中,频繁用幽默而又真切的语言触动听众的心弦。通过带领大家阅读《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崛起的认识,用作者文一教授的话说,没有工业化基础的民主制是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而没有统一的国家意志和正确的发展战略,工业化是不可能成功的。

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书香时光”第一期活动有意选取了饱含正能量的书籍,使得到场听众深刻感受到这场中国工业革命的伟大,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崛起的必然,活动获得了良好的反响。